第 256章 大白菜_给古人直播美食,他们都馋疯了
卡西小说网 > 给古人直播美食,他们都馋疯了 > 第 256章 大白菜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 256章 大白菜

  迷雾麋鹿迷了路:这是出口转内销了!

  天涯赤子心:墙外开花,墙里香。

  静夜思:猕猴桃的味道吧,不好吃,也说不上难吃。

  孟婆来碗豆浆:网购经常买到生的。

  刘彻对长寿还是很有追求的,他一个人间帝王,吃点水果之王怎么了。

  刘彻只管下命令,“在上林苑培育苌楚。”

  总会变得好吃的。

  糊糊:“提起大白菜,大家都不陌生,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种类。

  大白菜原产中国,名副其实的土著蔬菜。

  但最初的大白菜,可能既不大,也不白,只剩菜了。

  《诗经》中有采葑采葑,首阳之东之语。

  葑就是周人对野生芸薹属植物,如芜菁等蔬菜混合体的称呼。

  可见,当时在河南、湖北一带,都有葑的分布,已然是一种国民蔬菜。

  晋人郭璞在《方言注》中提到:蘴(葑)音蜂,今江东音嵩,字作菘也。

  一直到南朝时,士大夫们对江南风物愈发了解。

  齐、梁之际人陶弘景在《名医别录》中才确定:分芜菁与菘为二。

  芜菁与菘开始‘分家’。

  在北方干旱气候中,原本可食的葑菜根部经人工优选,逐渐演化成肉质根蔬菜——芜菁。

  而南方湿润环境下,葑菜历经自然与人工的双重筛选,最终进化为叶菜类的菘菜。

  在《唐本草》中提到的菘菜品种,又有三类。

  一种叫牛肚菘,叶大、味甘;一种叫紫菘,叶小而薄,味道略苦;还有白菘,长得就像蔓荆(芜菁)。

  这三种菘菜,都不是大白菜,而是指不包心的小白菜,或称油菜、青菜。

  真正的变化发生在北宋,宋人陶谷《清异录》中提及了广西的马面菘和江西的心子菜,说明此时的散叶大白菜已经有包心的进化趋势。

  北宋苏东坡有:白菘类羔豚,冒土出熊蹯。

  陈耆卿所撰的浙江台州地方史书《赤城志》中,终于明确区分:大曰白菜,小曰菘。

  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曾在诗中写道:看人浇白菜,分水及黄花。

  这是大白菜第一次从菘菜中分流出来。

  唐代时期,牛肚菘已初露大株型和包心演化的端倪,随后北宋初年的马面菘与扬州大叶菘,均成为这一进化历程中的分支与硕果。

  直至元末明初,白菜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,它们不再局限于塌地生长,而是展现出外叶紧密包心、合拢向上的新姿,直接以白菜之名流传开来。

  关于大白菜如何从散叶形态转变为包心之谜,至今仍悬而未决。

  主流解释有二:一是芜菁与大白菜杂交后,经过持续定向选育而成;

  二是南方的菘北迁途中,为抵御寒冷,叶片自然卷曲包心,最终演化为现今我们所见的大白菜。

  两种说法各有千秋,却均难以实证,只能留待后人继续探索与求证。

  大白菜的定名的标志则是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。

  菘即今人呼为白菜者,有二种:一种茎圆厚微青,一种茎扁薄而白。其叶皆淡青白色。燕、赵、辽阳、扬州所种者,最肥大而厚,一本有重十余斤者。

  一棵10多斤重已经说明了,它绝不可能是小白菜或油菜,外形颜色也与现代大白菜无异。

  在大白菜确切定名的同时,腌酸菜和冬储白菜也见诸史册。

  李时珍在介绍完大白菜之后,就提到北方过冬要入窖,燕京菜农用其罋培黄芽菜及白菜采种等情况,进一步说:其菜作菹食尤良,不宜蒸晒。

  菹即酸菜,在大白菜出现前,古人已经有使用芜菁、芹菜、韭菜制菹的经验。

  李时珍所说的作菹食,恰恰可以和今天东北地区仍流行的酸渍大白菜对得上。

  对大白菜的腌制,重点不是口味,而是为了长期储藏。”

  迷雾麋鹿迷了路:小时候一到冬天就得倒腾白菜,楼下楼上楼上楼下的搬。

  骄傲的猪猪:北方的冬天最亮眼的一抹绿色。

  天涯赤子心:个人觉得大白菜是蔬菜之王,霜打过的大白菜猪油加大火炒,比肉都好吃。

  李世民:“10斤,牛肚菘!”

  一颗菜够好些人吃。

  李世民:“着司农寺试种。”

  天幕都给出试验办法了,无非多种几回的事。

  糊糊:“无数先人躬耕陇亩,除了改良各种蔬果的口味,更注重的是产量。

  毕竟民以食为天。

  战国前期,粮食的主体多为粟,折算至现代计量单位,其亩产可达205.8斤。

  到了战国后期,粟的亩产量显著提升,折合今量约为247斤。值得注意的是,战国时代是菽与粟并重的时期,因此在估算总产量时,必须充分考虑菽的占比。

  以五口之家为例,他们种植大豆25亩,占据了总面积的25%。假设大豆的亩产量仅为粟的一半,即一石半,换算成现代市制单位,其亩产约为123.5斤。

  汉代粟的亩产量进一步增长,折合今市制约为281斤。而粟与豆的平均亩产量则略低,约为264斤。

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南方的水稻种植虽已兴起,但耕作方式尚显粗放,亩产量与汉代相仿。北方旱地的产量也维持在同一水平,不过在高产田中,亩产量可达90公斤之巨。

  唐代,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辉煌时期,其粮食产量亦不容小觑。

  考虑到种豆等因素,唐代粮食的亩产量在汉代基础上打九四折,折合今市制约为276斤。

  进入宋代,南方水稻的亩产量实现了质的飞跃,折合今市制高达450斤。

  尽管北方产量相对逊色,但南北方粮食的平均亩产量仍达到了309斤。

  这一显著增长,主要得益于宋真宗时期从中南半岛引进的一年三熟高产占城稻。

  占城稻以其早熟耐旱的特性,在江淮和两浙地区迅速推广。至南宋时,其种植范围更是不断扩大。

  占城稻与本土晚稻的巧妙配合,形成了双季稻的种植模式,极大地提升了宋朝的粮食产量。在农业发达地区,宋朝的亩产量已是唐代的两倍有余,彰显了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与粮食生产的繁荣景象。”

  嬴政:“一年三熟!”

  刘彻:“占城,在哪里?”

  李世民:“中南半岛在何处?”

  房玄龄回忆先前看过的全球舆图,结合北宋可能接触到的地区,说道:“时天下无事,群臣言林邑多奇宝者。林邑有城名占波。”

  隋炀帝攻打林邑,带回了他们的财宝,却漏了最重要的稻种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kxxsw.cc。卡西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kxxsw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